改革丨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全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回望2022年经济形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同比增长3.0%。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虽有减速但没有失速,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势头没有中断。
综观2023年经济工作,中央从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对新的一年工作部署,重点明确、纲举目张、操作性强,让人们对2023年有了新的期盼。
近年来,国家不断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形成了政府和市场结合、短期和中长期结合、跨周期和逆周期结合、总量和结构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近期,虽然受到需求收缩、疫情冲击、国际断链的不利影响,但人们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已取得的成绩来看,2023年经济运行将会出现一个前低后高整体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经济将迎来上升拐点。
那么,在2023年结合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聚焦重点做好工作呢?
首先,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平台经济等消费。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要求消费和投资规模要再上新台阶,建立全面完整的内需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使强大国内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使以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国内大循环更加高效畅通。
我们认为,中央反复强调扩大内需并将消费需求摆到重要位置,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振市场信心,撬动市场力量,驱动我国大市场加速“动起来”的需要。
人们清楚地看到,从消费市场方面讲,百姓的消费已从消费需要发展到消费需求,我们要及时适应发展变化和百姓新诉求,既要在提升传统消费水平上下功夫,满足居民衣、食、住、行、玩、用等基本需求,又要着力拓展新的消费需求,包括文化旅游、养老育幼、医疗健康、教育服务、体育消费等。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满足百姓的文化内涵高、个体体验佳、运营模式优的个性服务消费。因此,我们需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模式,包括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等。不过,在提升消费品质、拓宽消费渠道的同时,也要倡导合理消费、健康消费,消费而不浪费。
另外,在满足百姓消费的同时,应该看到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同等重要。投资需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是通过需求的增加来扩大和刺激生产,都是通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矛盾运动来促进经济增长。
据统计, 202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8%,环比持平;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12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市场价格总体平稳,消费动能持续成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些都为2023年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有序有力。
我们认为建设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和自立优势,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不论是哪个部门或何种身份,只要在创新领域能攻克一批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都要鼓励和支持。尤其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方面的重点研发和技术应用更是需要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保障能力。
2023年初,全国许多地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基地建设相继开工,另外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环保、民生等基础设施上的补短板投资力度和建设也在增强。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 2022年1月份至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从产品看,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5%、44.1%、22.2%,显示工业生产总体稳定,新动能成长彰显韧性。
最近,许多部门专家表示,随着疫情逐步恢复平稳,稳经济各项措施的实施,比如大型基础设施、高技术制造业、种植业等许多领域数据亮眼,并蕴藏着许多新的商机和市场,中国经济回稳向好的态势已经显现。
三是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人们认为,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这是国企改革的最终目标。国有企业具有的国家核心安全、行业引领、国计民生和服务社会等职能定位是国有企业的特有优势。国资国企改革,在发展方向、制度、规律、标准等方面都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势。中央多次提出国有企业要真正做到市场化经营,就是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努力做到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
另外,国资国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不仅态度要明确,行动上也要有落实有成效。2023年里要继续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产业链重要节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为了增加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动力,将继续组建和重组一批同专业同质类企业。另外,国有企业要完成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还要积极践行ESG理念,使企业在推进环境治理、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有新的提升。
四是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的部署力度前所未有。要实现提振经济的目标就要继续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
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充分认识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性,扎实做好利用外资各项工作,实现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要抓住改善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继续做好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还要为外资企业利用国内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外资的准入,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据商务部介绍, 2022年1-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560.9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从来源地看,韩国、德国、英国、日本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22.1%、52.6%、33.1%和26.6%。
据国际金融协会(IIF)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份流向新兴市场的外资创下2021年6月份以来新高。其中,流向中国股市的资金达到85亿美元,为2022年以来外资在中国股市的最大月度增幅。
另外,瑞银集团认为中国经济最为担忧的三个方面都看到了有效控制和改善:一是中国经济正在重启,2023年下半年经济将会有巨大反弹。二是房地产方面,“金融16条”的出台令市场趋于稳定,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三是在地缘政治方面,劝和促谈让市场看到了对国际危机底线管理所形成的共识。因此,国际市场已逐渐把这些利好因素计入考量,并考虑长期对中国的投资。不仅如此,还有高盛、摩根大通、花旗和美银等外资机构也纷纷在2023年年初对布局中国资产表达了愿望。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中央反复强调,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
我们看到,2023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保障经济运行的整体好转,在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国内疫情刚刚趋稳的情况下,要使经济提升到正常水平,就特别需要政策的加持和助力。
2023年需要在宏观政策总量上继续发力,可以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由各类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安排投资和消费,及时对接供给和需求,降低因宏观政策力度的加大可能带来的风险。在财政政策上要发挥更大作用,通过直接增加投资和消费,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回升。
在政策具体落实方面,抓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抓手。目前从这两项政策相比较来看,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比较低迷的是企业和老百姓的贷款需求不够。而要改善这种现象,需要有结构性特征的财政政策来发挥作用。
另外,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扩大政府支出规模,需要“加力提效”。“加力”就意味财政支出要保持必要的强度,财政支出规模要比2022年有相当多的增长,而涉及解决赤字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提效”主要是财政所支持的投资部分,尤其是专项债建设,要注重效益、效能、效率。同时,还需要解决谁投资、投资范围、资金结构、交易结构和监管等复杂问题。
总而言之, 2023年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工作任务,一方面政府既要花钱,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花钱所产生的效益,要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从长期看为降低经济波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以考虑提高财政收入资产存量的税收收入比重。
当前,我国仍然是少数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国家之一,货币政策的工具比较充足,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都有空间,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和经验都比较丰富。因此,我们要依据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做到“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基本匹配,及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而 “投向要准”,就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对一些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的政策,要及时评估。
总之,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国资央企要着眼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发挥领头羊作用。
(作者:《名家论改革》丛书主编)
责编 / 霍亚南
校审 /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