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散了 “冲锋号”响了 ——市属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观察
本报记者 谭宏宇 通讯员 周炜
掌上咸宁报道
“以前干多干少差距不大,现在不一样了,业绩就是‘硬通货’!”近日,一位市属国企员工的感慨,道出了薪酬制度改革带来的真切变化。
曾经的“大锅饭”格局被打破,奋进争先的“冲锋号”全面吹响——由市政府国资委实施的市属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频频“出招”,一系列深化工资决定机制和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措施落地,全面激活市属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制度“出新招”,打出一套“组合拳”
改革,首先从打破僵化的薪酬体系开始。过去,“大锅饭”式的薪酬难以有效激发积极性。为此,一套全新的国企薪酬管理体系应运而生。
考核“指挥棒”更硬核。新修订的《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设置了八个考核档位,指标量化、奖惩分明,企业前进的每一步都能得到量化。
总额“水龙头”更规范。印发规范出资企业工资总额管理通知,指导企业做好全流程预算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激励实干、创造价值的刀刃上。
福利“长流水”更可期。此次改革将企业年金制度与整体薪酬福利体系全面打通。这意味着员工的“金色晚年”不再仅仅依赖于工龄长短,而是与企业长远效益和个人持续贡献深度绑定。
这套改革组合拳,让薪酬体系变得更科学,激励作用更强,让薪酬不再是僵化的数字,而成为了驱动企业前行、温暖员工人心的“活力之源”。
管理“精准化”,告别“千人一面”
国企类型多样,怎能用同一套模式管理?改革摒弃“一刀切”,转而实施了“分类管理”与“分级考核”的精准策略。
对企业“量体裁衣”。根据功能和业务特点,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联动不同的效益效率指标,实行差异化的薪酬管理。
对人员“分层考核”。建立三级考核体系,从集团负责人到子企业经理,再到全体职工,人人肩上有指标。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明确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考核与薪酬的联动被彻底激活,真正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树立起“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
监督“透明化”,收入分配“阳光下运行”
薪酬分配是否公平公正,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和员工的信心。此次改革从内外两方面强化监督,给收入分配装上了“探头”,确保其在阳光下运行。
内部监督常态化。通过开展专项检查、组织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分析人员工资结构、定期公开薪酬信息,让分配流程在内部变得清晰透明。
外部监督协同化。国资委主动加强与人社、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动,对薪酬分配方案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每一笔薪酬支付都经得起检验。
这种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有效防范了薪酬管理中的潜在风险,捍卫了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正义,让干部职工的每一份收入都拿得“明白”、领得“踏实”。
亮点直击:实现“三个全员”全覆盖
“以前是‘雨露均沾’,动力不足;现在是‘赛马争先’,浑身是劲。”本轮改革最显著的成果,是实现了“三个全员”的全面覆盖,标志着市场化机制在市属国企真正落地生根。
“全员聘用”固化身份。1856名员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人员大幅压减,市场化退出机制成为常态。
“全员绩效”决定收入。考核覆盖每一位职工,绩效结果直接决定收入。负责人考核档次从4档增至8档,激励力度空前。
“全员年金”共享成果。目前,两大集团的企业年金方案已备案,职工均可享受这一长效福利,与企业共同成长、共享成果。
以改革促活力,向管理要效益。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告别“干好干坏一个样”,这场深刻的薪酬制度改革,不仅是机制层面的革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这场深刻的变革,正驱动着它们在新征程上全速前进。
责编:张克鼎
编审:向东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