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资动态

党建红链赋能科创蓝海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支部建在产业链创新链上” 实践探索

来源:市政府国资委 时间:2025-11-06

一、固链强基产业链创新链上的"红色刚需"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光谷科创大走廊作为湖北科技创新的核心承载区,正加速集聚高端要素与优质资源。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作为咸宁市深度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桥头堡”与“前沿哨”,自运营以来持续发挥“离岸研发、在地转化”功能优势,已成功集聚222家科技型企业(其中91家企业实现“武汉研发+咸宁制造”模式,在咸宁建立生产基地,武汉园区保留核心研发部门或重点项目组),汇聚近900名科技工作者,其中党员技术骨干、党员管理人才占比超30%,成为推动咸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然而,园区“跨城运营、两地办公”的特殊模式,给党员管理与组织建设带来双重挑战:其一,组织生活“难落地”。园区党员普遍存在“工作地在武汉离岸园区、党组织关系在咸宁本地”的分离情况,跨城通勤导致党员参与理论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的难度加大,部分党员出现“学习被动化、参与形式化”现象,组织生活质量与党员教育实效面临考验。其二,党员协同“难聚力”园区222家企业分属光电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细分领域,部分企业以项目组形式分散办公,不同企业党员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渠道与协同机制,党员在技术攻关、产业协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集中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未能充分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

实践中,园区运营团队发现,市场化服务虽能解决企业融资对接、技术成果匹配、应用场景拓展等常规硬需求,但面对“卡脖子”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引育、产业链协同突破等“攻坚硬任务”,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存在明显不足,亟需党组织发挥“统筹协调、凝聚合力、定向突破”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具体痛点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技术攻坚“缺纽带”武汉珞珈伊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在研发高精度激光雷达时,核心技术受阻,虽通过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匹配到实验室资源,但因缺乏跨单位党员协同机制,项目攻坚效率一度受限  

二是人才引育“缺黏性”湖北江城实验室急需集成电路青年人才,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对接仅停留在“供需匹配”层面,缺乏党建引领下的思想引领长效黏性  

三是产业协同“缺抓手”园区内企业虽同属光电、高端装备等产业链,但企业间合作多依赖市场自发推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未充分激活,难以形成“党建链串起产业链”的聚合效应。

这些痛点深刻表明:在离岸科创园区这一特殊场景下,必须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节点上,以党建“红色引擎”激活创新要素、整合优势资源、优化服务效能,让党的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产业竞争优势。  

二、探索实践:全省首个离岸党支部的诞生

为破解离岸园区党建难题,咸宁高投集团党委主动作为,联合东湖高新区光电办党委、咸宁市政府国资委党委开展多轮专题调研,围绕“如何实现离岸党员有效管理、如何推动党建与科创深度融合、如何以党组织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三大核心问题,反复论证方案、优化组织架构。

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与协调,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联合支部于2025年8月29日经东湖高新区光电办党委正式批复成立,9月3日举行揭牌仪式,成为全省首个设立在离岸科创园区的功能性党组织。该支部以咸宁高投集团下属盛宁公司(园区运营主体)为核心,统筹覆盖园区入驻企业中的21名党员(其中正式党员20名、预备党员1名),党员分布在光电芯片研发、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应用等产业链关键岗位,实现关键领域有党员、重要岗位有党旗”。

截至2025年11月,经过两个月的系统建设与培育,联合支部党员队伍规模持续壮大:正式党员增至26名,新增预备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名,党组织在离岸园区的影响力与凝聚力显著提升。

三、支部赋能: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服务”的升级

联合支部成立后,始终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为导向,创新“党建+科创”服务路径,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效能,让支部成为企业“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红色管家”

(一)技术攻坚有了“党员突击队”

针对武汉珞珈伊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高精度激光雷达研发的技术瓶颈,支部牵头组建“党员技术攻关小组”,联合园区内党员专家(来自湖北江城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团队)成立专项小组。通过“组织联建、需求联商、资源联享”机制,当前正聚焦激光发射与接收模块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改进等核心难题集中攻坚——党员专家带头驻场研讨、小组成员加班加点推进实验验证,已推动研发进度显著提速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以前跨单位合作靠‘人情’,现在有支部牵头,党员带头加班攻坚,效率翻倍!预计相关难题将于近期取得突破,推动产品提前进入市场验证阶段。”

(二)人才引育有了“红色纽带”

在支部推动下,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咸宁(武汉)离岸中心新增“党建+人才”服务模块:一方面,支部党员主动对接武汉高校党组织,通过“组织推荐+双向考察”,仅用18天便为科大集智技术湖北有限公司(专注机器视觉领域)精准匹配并引进1名自动化技术经理;另一方面,为湖北江城实验室定制“党建联培”方案,联合武汉高校党支部开展“芯片技术党课+产业研讨”活动,个月内协助组建起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青年人才队伍,其中3名骨干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

(三)产业协同有了“共进平台”

支部联合园区产业联盟,发起“党员企业家沙龙”,组织23家上下游企业党员负责人定期交流,推动资源共享与技术合作。支部成立以来,成效初显:乾元集成电路(武汉)有限公司(专注视觉芯片研发)拓展高精度3D视觉识别应用场景时,支部协调党员技术骨干对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工程设计学院党支部,成功推动产学研合作落地,企业近期参与1项市级药物研发项目并签订合作协议

四、经验启示:离岸支部是产业链创新的“红色坐标”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联合支部的实践,打破了传统党建“地域限制、单位壁垒”,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离岸科创、组织优势赋能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其经验启示可概括为“三个聚焦”:  

(一)聚焦“因地制宜”,破解离岸党建“覆盖难题”。针对离岸园区党员“两地分离、分散办公”的特点,不照搬传统党建模式,创新“一方隶属、双重管理”机制,既保障党员组织关系的稳定性,又解决离岸期间组织生活参与难的问题,实现“流动党员不流失、组织覆盖无盲区”。同时,以“产业链创新链”为纽带组建联合支部,将不同企业、不同领域的党员整合起来,避免“支部建在企业上”导致的规模过小、资源分散问题,让党组织成为凝聚创新要素的“核心枢纽”。  

(二)聚焦“精准服务”,推动党建与科创“同频共振”。摒弃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形式主义,始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支部活动嵌入技术攻关、人才引育、产业协同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党员突击队”“党建联培”等务实举措,把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解决企业难题的“硬支撑”。实践证明,只有让党建工作真正服务于企业发展、服务于科技创新,才能赢得企业认可、激发党员活力。  

(三)聚焦“先锋引领”,激活产业链上的“红色细胞”。充分发挥党员在技术、管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党员带头攻坚、党员牵头对接、党员联络服务等方式,激活产业链上每个“红色细胞”,形成“一名党员带动一个团队、一个支部引领一个产业”的示范效应。同时,通过思想引领与实践锻炼,吸引更多企业骨干、青年人才向党组织靠拢,为产业链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未来,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联合支部将持续深化“党建+科创”融合模式,进一步扩大党组织覆盖范围以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服务,助力更多企业在创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努力为全省离岸园区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咸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