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全市2025年前三季度国资工作情况

索引号 : 764137824/2025-27845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经济发展;国有资产监管;统计 发文单位: 咸宁市政府国资委

名       称: 全市2025年前三季度国资工作情况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7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根据工作安排,现将全市2025年前三季度国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三季度工作情况

前三季度,全市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整体向好。截至9月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289.51亿元,同比增长24.2%;资产负债率48.9%,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24.54亿元,同比增长28.3%,位列全省第8;上缴税费11.26亿元,同比增长38.7%。其中,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952.59亿元,同比增长15.5%;资产负债率61.4%,同比增长2.7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47.69亿元,同比增长15.6%;利润总额2.86亿元,同比增长23.3%;上缴税费3.03亿元,同比增长20.30%。9月份,市属2家国企均获AAA信用评级。

(一)稳增长,持续提升国有企业发展能级

1.强化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推动深化与央企、省企间合作。全市新签和续建央企合作项目29个,总额342.33亿元。其中,新签约项目9个,总金额46.8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17%;年度到位资金40.5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35%。咸宁城发集团承建的市妇幼保健院、宝塔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项目建成交付,与省文旅集团合作的养心谷项目一期即将建成运营,兴达公司新签约工程建设项目9个总金额10.5亿元。咸宁高投集团统筹推进国际陆港物流园、离岸科创园(二期)等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1亿元

2.深化运行管理。督导市属国企以精细化管理促营收提质增效,咸宁城发集团落实项目责任制,实现成本有效控制、节点精准达成与质量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9.24亿元,预计全年突破40.52亿元,完成目标112.31%,同比增长16.15%;利润总额1.88亿元,预计全年达3.22亿元,完成目标120.99%。咸宁高投集团以招商促运营,成功引进34个项目,新增出租厂房4.15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259家,出租面积63.66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达7766万元。

3.优化营收调度。一是压实目标责任。每季度召开财务分析会,明确各县(市、区)及市属国企季度营收进度任务,全力冲刺年度营收增速预期。二是加强监测分析。实行“周会商、月调度、季分析”机制,三季度全市国企营收增速实现三连升,分别为8.3%、13.5%、28.3%。三是深入一线督导。践行“一线工作法”,实行班子成员联系包保项目制度,助力咸宁城发集团9个项目提速。

(二)促改革,有效激发国有企业内生动力

1.功能性改革取得实质成效。一是优化资本布局。县(市、区)国企由64户整合为10户,全市22家平台已退出17家,位居全省前列。市属2家国企分别设立功能性企业7家、4家,咸宁城发集团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家。咸宁高投集团围绕“5+4”现代产业体系,设立“1+3”创投产投基金,总规模14亿元。二是夯实资产底盘。将振宁押运公司、“咸融通”信息平台等1.9亿元优质资产注入市属国企。咸宁城发集团、咸宁高投集团资产规模达分别达516.77亿元、434.27亿元,合计增加资产129.64亿元。三是完善公司治理。构建市属国企三级绩效考核体系,“一企一策”改革方案全面落地,修订《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全员聘用、全员绩效、全员年金制度全面推行,初步形成“三机制、四制度”人员激励体系。

2.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冲刺收官。加速推进市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动,61项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一是聚力创新攻坚。推动市属国企新增研发经费投入500万元,将投入产出比纳入企业负责人绩效评价指标。咸宁智能机电研究院4项科技攻关取得突破,咸宁(武汉)离岸产业园吸引82家企业来咸设立生产基地,总投资达50亿元。二是强化协同监管。完善“三位一体”出资人监督体系,导咸宁城发集团完成9家子公司内部审计,发现并整改问题248个,涉及金额1.22亿元,建章立制60余项。实施国资、纪检联动,开展2轮驻点监督,督促市属国企整改问题6个,完善制度21项。三是深化党建引领。指导企业完善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实施人才强企战略,2025年招硕引博7名。举办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2期,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

3.“三资”管理改革实现突破。一是开展分类清理。制定《咸宁市国企“三资”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成功争取纳入省级试点。咸宁城发集团、咸宁高投集团按“用、售、租、融”分类建立“资产包”,分别完成363.69亿元、96.17亿元资产清理归类。二是加快资产盘活。咸宁城发集团、咸宁高投集团分别盘活闲置资产47项、27项,变现金额36.06亿元、23.22亿元,融资成本率分别由5.05%、5.21%降至4.7%、4.72。三是发挥典型示范。咸宁城发集团通城县高岭土矿采矿权、潜山林场经营权、淦河取水权、淦河水面旅游观光经营权、大洲湖养殖权、“咸宁智慧停车静态数据集合”数据知识产权6个资源资产化项目入选“三资”盘活典型案例。咸宁高投集团摘牌大屋邵白云岩矿并入账,初步估值5亿元;推动3000万元市住房公积金数据资产评估入表和加工利用,实现增信融资4亿元,为全省首例。

(三)控风险,全面筑牢国有企业安全基础

1.严控债务风险。一是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债务统计监测月报制度,严格执行“631”偿债保障机制,确保到期债务刚性兑付147.07亿元。二是深化融资精准对接。开展政银企“一对一”洽谈,推动全市135个国企投资项目精准匹配金融资源。三是优化调整债务结构。市属国企完成债务置换8笔24.85亿元,平均利率下降1.66个百分点,共节约利息6374万元,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2.防范投资风险。一是开展专题调研。调研县(市、区)国企投资项目159个,形成6类问题反馈清单,专项分析嘉鱼县城发集团收购首义学院资产项目,报送专题报告2篇。二是实行提级管理。制定《县(市、区)国有企业项目投资的若干指导意见》,对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实行风险提示。三是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备案制度,对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县域产业基金项目开展后评价,发现并督办整改问题9个。

3.降低合规风险。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出台监管正、负面清单及合规管理办法等文件,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形成风险预警、过程监控与监督问责闭环管理。二是开展专项整治。推进全市国企招标投标突出问题整治,排查整改问题38个,整改率100%,位居全省前列。三是推进法治惠企。持续开展“积案化解 法治惠企”专项行动,化解市属国企积案难案43件,收回账款8773.18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转型发展任重道远。部分国资干部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对新理论、新精神、新要求掌握不够深入,指导国企转型发展办法不多、举措不实,国企退出平台后转型效果不及预期。

二是功能作用有待增强。部分国企干部思维转变不够快,市场化经营能力有待提升,在推动国企功能性改革、激发国企内生动力方面较为乏力,国企创新引领作用不够有力。

三是市县统筹尚需深化。县级国资力量相对较弱,部分干部对全市“一盘棋”理念、大财政体系建设领会不深,跨层级盘活“三资”质效有待提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锚定增长目标,提升运行质效。紧扣高质量发展绩效目标中“国有企业营收增速”核心指标,建立“清单化管理+动态化监测”机制,强化市县国企重点项目指导调度,推动项目建设提速、经营管理提效,力争营收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2.深化国企改革,强化核心功能。以大财政体系建设为牵引,实行“专班推进+挂牌督办”,加强市属国企及县(市、区)改革指导,攻坚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功能发挥等重难点问题,全力推进完成市直国企脱钩改制收尾工作,切实增强国企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3.严守风险底线,筑牢安全屏障。构建“全口径债务监测+穿透式监管”体系,财政、国资、金融联动,推动国有企业债务置换提速,确保到期债务刚性兑付。强化投资项目管理,健全国企内控体系,重点防范投资决策、资金运营等方面风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4.推动市县联动,激活“三资”效能。强化国有“三资”盘活政策深入研究与典型案例审慎复制推广,推进市属国企“三资”管理改革试点落地,科学谋划突破优质资产证券化项目。深化市县国企联动协作,一体推进全市国有“三资”盘活利用,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