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20年重点工作上半年完成情况的通报

索引号 : 764137824/2021-18661 文       号 :

主题分类: 政务督查 发文单位: 咸宁市政府办公室

名       称: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20年重点工作上半年完成情况的通报 发布日期: 2021年06月04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为切实推进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市政府政务督查室近期对《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20年重点工作上半年完成情况进行了督办。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5%(预期目标7.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4%(预期目标8.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1%(预期目标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6.2%(预期目标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4%(预期目标10.5%);进出口总额增长5.1%(预期目标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7%(预期目标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2.43%(预期目标控制在4.5%以内)。

(二)报告中确定的其他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1.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初步测算,二季度全市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预计为23.76亿元,同比下降38.96%。

2.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25%。结合全市“六大”活动,深入全市规上企业摸排,制定《咸宁市科技创新平台2020-2022年推进计划》,力争完成全年建设60家市级创新平台的指标任务。组织真奥金银花药业按照专业型研究公司备案条件做好申报工作,海威复合材料、百米生物、祥天空气能按照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备案条件做好申报工作。

3.实现年度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增长11%以上。1-5月,我市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257件、186件,分别同比增长-3.75%、-36.52%。

4.完成科技成果登记60项,转化科技成果60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亿元以上。上半年,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40项;完成成果转化25项,转化金额70万元,完成技术合同交易总额26.75亿元。

5.抓好3个省委、省政府督办项目,150个省、市重点项目,56个10亿元以上续建和新开工项目。1-6月,省领导督办的3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0.4亿元,占年度计划86.7%。28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8亿元,占年度计划60.9%,进度排名全省第一位。两次集中开工项目194个、总投资579.6亿元。13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7.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6.4%。

6.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超过3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超过100个,新开工产业项目超过100个。组织筹备知名民企湖北行、世界500强对话湖北、“咸商咸才故乡行”等活动。上半年,全市共新签约项目426个、合同总金额703.5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9个、总金额558.07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金额266亿元。全市新开工项目207个、总投资额517.08亿元

7.实现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上半年,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306个、总投资160亿元,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3%,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3.2%。

8.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4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5%。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2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5.5亿元、占GDP比重15.5%。

9.新增上云企业不少于200家。按照《咸宁市“万企上云”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1年)》要求,落实了企业上云奖补政策,研究制定了《咸宁市企业上云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引导企业管理上云、业务上云、设备上云。

10.整治51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保障乡镇污水处理稳定运行。完成全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改及规范化建设相关手续办理,完成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库入库工作;完成全市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信息评估系统填报工作;完成全市50个“百吨千人”农村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咸宁市乡镇及以下“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的通知》;编制完成潘家湾饮用水水源地调整技术报告;每月、每季度分别对市级和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62项指标进行监测。

11.新增7个生态乡镇、50个生态村。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准备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县市区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拟定年度创建工作计划。协助崇阳县政府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云验收。

12.精准划定“三区三线”空间格局,严守285万亩耕地红线。全市生态红线评估及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市域生态红线总面积约3400平方公里。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工作,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5.58万亩。初步划定市本级城镇开发边界范围,正在对相关成果进行优化。

13.力争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10亿元。上半年累计减轻企业各类负担205184.59万元。

14.力争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5万户。上半年,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48159户,同比增加23.3%,增幅全省排名第一;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1136户,同比增加57.7%,增幅全省排名第一。

15.积极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行农作物秸秆回收和农用地膜资源化回收利用,综合整治215个建制村生态环境。制定了《咸宁市2020年“两精两减一增效”实施方案》,开展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培训行动。印发《2020年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确定了31个环境整治村名单。完成县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目前13个建制村整治工程已开工。

16.新建“四好农村路”“美丽农村路”1000公里。上半年,完成农村公路投资43632万元,完成路基755.187公里、路面752.654公里;提档升级工程完成投资39562万元,完成654.619公里;林场公路完成投资2376万元,完成16.858公里。

17.用于民生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在78%左右。全市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教育、社保、科技、医疗卫生等民生性投入,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半年全市民生性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8%。

18.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4240人。

19.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推动94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截至6月底,全市棚户区改造开工394套,占目标任务的100%;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235套,占目标任务的100%;全市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1827户,占任务数的100%。截至目前,2019年7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面开工;2020年8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开工25个。

二、其他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实施好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高度关注处在贫困边缘的困难群众。对2020市直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了调整,驻村工作队员由215人增加到221人。已举办2期驻村工作队员培训班。对全市686户2259名边缘易致贫户汇编成册,逐户制定了年度帮扶计划,落实了帮扶责任人。

重点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按照脱贫户全覆盖的要求对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进行走访排查,共排查发现并督促整改教育资助不到位、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未实现全覆盖、间歇性断水等问题277个。

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迁扶贫、自主脱贫、驻村帮扶、保险保障等六大提升工程,总结推广“产业双保险”“防贫保”“135生态养殖”等经验模式。印发《咸宁市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明确“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产业扶贫提升工程、就业扶贫提升工程等17项重点工作。印发《咸宁市“保灾+保价”扶贫双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咸宁市“防贫保”工作实施方案》,全市已落实防贫保资金2458万元,落实“双保险”资金745万元。推广实施“135”林下生态养殖模式,截至6月底,新增“鸡别墅”2481个,配套建成3个育雏基地。

2.提升文化软实力。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四馆三场两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创作文艺作品200余个。积极组织开展线上文化服务,开展元宵灯谜竞猜、网络诗词大赛、健康防护知识问答等活动。全市所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于6月23日前全部恢复开放,实行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预约限流开放。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已全部复工,新建通山县非遗展示馆已于6月开馆试运行,市非遗展示馆正在进行室内装修,通城县银山文化艺术中心、崇阳县“四馆两场一中心”、咸安区文体中心、赤壁市文体中心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全市已建成1136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镇村两级全覆盖。

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有序推进,成功争取八省联盟申遗工作推进会和万里茶道申遗集结赛在赤壁举行。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20万元,指导赤壁做好新店石板街三角地带、码头、万安桥和避风港等遗产点的保护建设及羊楼洞古街进出口风格风貌整治工作。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攻克食品饮料、智能机电、砖茶清洁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组织真奥金银花药业有限公司“新冠肺炎恢复期中医药促进康复方法研究”、黄鹤楼酒业(咸宁)有限公司“陈香白酒酿造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等5个项目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目前项目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出台《咸宁市科技特派员管理暂行办法》,启动我市科技系统送科技下乡活动。

(二)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1.狠抓项目投资。

推动咸宁核电综合码头投入使用,赤壁长江大桥加快建设,106、107、351、353等国道干线提档升级,咸宁—九江高速公路、赤壁长江大桥东延段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武汉—咸宁—南昌高铁、武汉—咸宁—平江高铁等项目进入国家规划。核电综合码头轮胎式起重机招标及采购合同已签订,码头兼民用土建施工招投标已完成。赤壁长江大桥累计完成投资23.50亿元,完成总投资的72.3%。106、107、351、353等国道干线提档升级正全力推进。咸九高速项目施工许可已完成,各专题稳步推进。已成立武汉至咸宁至南昌高铁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省发改委已将该项目纳入《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重大项目,项目已完成预可行性研究工作。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咸宁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已确定了三个预选场址,待场址方案的空域使用问题得到空军支持后,方可形成最终报告。加快推进簰洲湾港区前期工作,目前嘉鱼港总体规划已上报省政府。通修高速已纳入湖北省“十三五”中期调整规划,目前项目施工许可初稿已完成,各专题工作抓紧推进。

加快推进500千伏咸宁变电站扩建和赤壁变电站新建工程,抓好城区充电桩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500千伏咸宁变电站扩建工程已于4月1日开工,已完成三通一平工程,土建施工完成93%,电气安装完成80%。500千伏赤壁变电站新建工程已完成省公司接入系统方案审查,相关变电站和线路路径支撑性协议正在办理中,正在同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2020年度充电站建设规划,并启动咸宁市充电网络五年规划修编工作。2020年上半年,咸宁市农村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共三个批次、总投资3.135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46.47%。

精心组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制定《咸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目前初步形成了4783项、总投资3.7万亿的项目库,进一步做深做实咸宁机场、咸宁区域医疗中心、咸宁核电、鄂南暴雨中心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2.促进消费升级。

加强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荆楚优品”工程,健全城乡流通网络体系。已向省商务厅申报15个供应链项目。持续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目前市城区已完成升级改造3个,正在进行升级改造5个,拆除重建4个,准备启动改造2个。遴选11个企业申报新一期的“荆楚优品”目录。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通城县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已公开招投标,崇阳县正在进行项目实施工作,嘉鱼县正在洽谈项目建设运营事项。

全力打造中医药强市。疫情期间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熬制中药汤剂93000袋,为定点医院提供中药预防和治疗汤剂7700袋,免费为困难群体和复工企业提供中药汤剂13000袋,全市新冠肺炎的中医中药覆盖率达98%,位居全省前列。

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调整市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积极筹备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第一次会议和2020年旅游发展大会。持续加大旅游精品品牌创建力度,建设了洪口村、石门村、大岭村等一批景区化村庄。通山县大畈镇被评为湖北旅游名镇、通城县大坪乡内冲村被评为湖北旅游名村,羊楼洞明清石板古街被评为湖北旅游名街。

3.提高开放水平。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以“百展行动”计划为基础,组织我市企业积极参加第127届广交会、第30届华交会等线上展会。

推进外贸“三项工程”。全市新增备案企业40家,新增出口实绩企业8家,出口5000万元以上企业7家。建设市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组织我市外贸企业参加省商务厅组织的线上跨境电商政策与业务培训会。

支持湖北·通城万雅进出口商贸交易中心发展。一期进口商业街已开街,加快启动建设第二期进出口贸易展示中心和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城等跨境贸易商业综合体。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2019、2020年度中央、省预算支持的10个推进长江经济带项目全部复工在建。全力推动长江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我市负责实施的省级重大项目3个、投资88.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9.7亿元、完成率44.9%。对市级项目清单28项重大事项和88项重大项目进行调整,确保2020年度目标按期完成。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建设特色产业。

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咸宁行动方案”。引导主导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咸宁南玻节能玻璃等6家企业申报国家绿色工厂。

做大咸宁军民融合产业园、赤壁军民融合应急产业园,壮大12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确保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召开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会商会、项目建设企业座谈会、产业发展调研会,制定《咸宁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五年专项培育方案》《赤壁市军民融合应急产业发展五年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发展华锐机电、开得利机电2家“民参军”企业,顺利通过涉军领域保密资质评审。咸宁高新区军民融合等12个产业集群获省级2019年重点成长集群。依托湖北省智能机电工业设计研究院,提高我市智能机电产业集群工业设计发展水平。

2.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扩大基础电子、光电、数字通信产业规模,建设华中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基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70家,完成产值136.3亿元,同比增长21.4%,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主营业务收入122.2亿元,同比增长23.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6%;利润总额10.3亿元,同比增长85.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8.4%;企业用工人数14884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用工人数的12.8%。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后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全力抓好《咸宁市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五年规划(2017-2021年)》实施,推动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我市数字经济发展。

深入实施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开展2020年市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共有12家企业被认定为2020年咸宁市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截至6月底,我市市级隐形冠军企业达47家,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4家,省级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企业21家。

3.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荐和培育优质三方服务平台,为企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法律、财务、咨询等综合服务。积极推动制造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交流互动,推动数据信息共享和网络协同制造,为产业融合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应用支持和标准支持。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通过两化融合在线评估诊断、线上培训服务、开展试点示范等方式,培育一批“两化”试点示范企业和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全市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4家,省级制造业“双创”平台3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4家。

全面实施5G商用试点。加快5G网络建设,目前市铁塔公司已建成5G基站400个,市移动公司建成5G基站180个,市电信公司建成5G基站130个。

(四)加快建设美丽咸宁

1.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强化大气防治联防联控。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咸宁城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责任机制的通知》《咸宁市城区2020年在建项目扬尘管控责任清单》《咸宁市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咸宁市2020年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关于加强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通知》,开展全市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编码登记和尾气排放抽测,全面加强非道路机械污染排放综合整治。截至2020年6月30日,市城区PM10累计浓度均值46μg/m3, 较2019年同期下降17.9%,全省排名第二;PM2.5累计浓度均值30μg/m3,较2019年同期下降25%,全省排名第三;空气优良率96.7%,较2019年同期上升 16.6%,全省排名第三。

统筹推进陆水河、淦河、富水河、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等水系治理,构建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印发《咸宁市2020年斧头湖水污染防治强化攻坚方案》和《咸宁市2020年斧头湖水污染防治强化攻坚重点任务清单》,调整《斧头湖碧水入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试行)》,制定《西凉湖有害渔具设施专项清理行动实施方案》《长江禁捕西凉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富水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做好陆水河流域水质提升工作,积极推动淦河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全市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纳入《湖北省长江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办法》的4个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纳入《湖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5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80%,斧头湖咸宁湖心水质部分指标与2019年同期持平。

加大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力度,做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和风险管控工作。加大污染地块排查力度,建立并动态更新了咸宁市疑似污染地块与污染地块名录,截至目前已筛查污染地块6个,疑似污染地块8个。共策划土壤污染防治项目7个、总投资约1.6亿元,截至目前已入库项目4个。通城县黄袍林场钒厂遗留地块土壤修复项目和咸安区向阳湖镇老垃圾填埋厂土壤修复项目正加紧推进。

2.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

坚决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印发了《咸宁市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2020年度重点工作清单》,召开了全市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业务培训会。

开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全力支持咸宁静脉产业园建设。开展了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问题排查,制定了《咸宁市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嘉鱼县高强锰业有限公司渣场、嘉鱼蛇屋山金矿尾矿库2个尾矿库制定了污染防治方案,完成整治任务。市老污泥坑项目完成投资额约600万元,转运污泥19600吨,市城区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咸宁静脉产业园一期项目已于1月19日完成环评审批手续,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持续压实河湖库长责任。上半年,多部门赴河湖现场开展巡查工作,收集整理各类问题79个并通过“四单制”进行督办整改。对河湖“四乱”问题进行严格管控,形成上半年问题清单,持续推进清“四乱”工作长效常治。

完成“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上半年,全市完成各类厕改任务179941座,占三年省定目标任务109%。全市共有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61个,目前61个项目施工图复核干支总长649.72公里,GIS录入长度668.56公里,占比102.9%;完成接户数91231户,占住建部统计年报乡镇建成区户数125786户的72.53%;5月底,嘉鱼县、赤壁市已接受省级验收。已建成垃圾压缩站71座,日压缩能力2664吨,已实现村庄垃圾治理全覆盖。计划总投资21652.2万元,实施13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47.2万人,其中有5个项目已开工。全市完成造林绿化38.96万亩,完成精准灭荒造林14.19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15.4%,位居全省第一。

3.优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完成15个市级以上河湖库确权工作,初步形成划界确权“一张图”。在咸安区、赤壁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试点,在赤壁市开展自然资源“山水账”编制试点。完成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初步成果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初稿,推进4个县市区完成村庄布局规划、2个县市区完成村庄布局规划专家评审。截至7月1日,全市供应各类项目用地169宗、面积6609.45亩,实现合同价款25.06亿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印发《关于加快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谋划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统筹农用地综合整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乡村国土绿化美化、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上半年,全市已策划拟申报试点项目共24个,涉及77个行政村,总建设规模135.95万亩。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印发了《咸宁生态市(绿色崛起)建设县(市、区)政府考核办法 》《咸宁生态市(绿色崛起)建设市直单位考核办法 》,制定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计划15个。

(五)全面深化改革创新

1.加大改革力度。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抓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活动,全市未出现违规违法新增钢铁煤炭产能和生产“地条钢”情况。

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把控好房地产供给节奏,保障商品房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区间。1-6月我市商品房销售完成156.4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1.32%;销售金额72.95亿元,同比下降32.34%;商品住房库存362.73万平方米,去化周期10.4个月。

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在全市推行《工商登记投资(任职)资格负面提示清单》《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禁设区域清单》《经营范围登记负面提示清单》《关于企业登记容缺审批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落地落实、探索推行容缺办理、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

加快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成立了领导小组,稳步推进投融资模式改革,加快平台转型发展。深入市属27家国有企业及部分县市区进行调研,形成了《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助力咸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调研文章。

2.支持创新创业。

以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市。上半年,我市获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1家,省级众创空间备案2家。以咸安区温泉街道办事处为试点,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支持咸宁高新区申报科技部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

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全国试点,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企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持,支持平安电工、三赢兴电子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制定了《咸宁市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制定了试点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改革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对接瀛通电子、平安电工、三赢兴等上市公司和后备企业,了解复工复产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三赢兴、平安电工开展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补报工作,支持企业获得专项再贷款政策。

深入实施“南鄂英才”计划、“院士专家咸宁行”活动、“招硕引博”工程,优化实施“回归工程”,激发创新活力。制定了《2020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印发了《关于开展咸宁市2020年度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创业项目认定评审申报工作的通知》。认真开展“院士专家咸宁行”活动,目前已收到31家企业的需求32个。今年“招硕引博”工程经专业水平测试和面试,最终确定86人进入考察体检环节,目前各用人单位正在开展考察体检。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与在外学子、咸宁籍企业家等优秀人才保持联络,做好在外人才信息库的更新维护工作。

3.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民营经济全省100强企业。召开了2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出台了《关于抓好政策落实 促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的有关政策的公告》,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政策。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表彰了金盛兰冶金、南玻光电、汉麻生物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市、县两级领导集中走访服务企业活动,29位市级领导干部和164位县级领导干部共计走访服务企业344家。

着力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精简至40余项,三类项目的全流程办理时限压减到20-67个工作日。落实集中办理、并联审批,实行“一家牵头、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审批系统建设,截至6月底,通过系统办理的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共281个,涉及审批事项691个,推广电子证照库对接与应用,对当日办结的审批事项证照信息做到当日录入电子证照库,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

实行企业登记实名认证系统,建立“审核合一、一人通办”机制,推行“容缺受理”审批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制度。全面实行“三十六证合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出台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推动市场主体全面复工复产。

(六)推进区域协调融合发展

1.扩大区域合作。

探索“武汉城区展示交易+咸宁仓储物流”和“武汉大型市场批发+咸宁中小市场就近配送”的发展模式,促进产品和服务供给升级。继续引入武汉企业在咸宁开设大型仓储式超市,加快咸宁农副产品“进城”步伐。目前,咸宁已有30多家企业与武商、汉商、中百仓储等大型商贸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全市的农副产品40%销往武汉。

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实施“招商引校”,吸引武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咸办基地、建校区,加强科技人才交流。武昌首义学院嘉鱼校区校园道路完成80%,大学生创业街完成50%。

2.高昂市区龙头。

突出“北上东进西展”,加快构建以咸宁宜居主城、官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梓山湖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横沟科学城、凤凰新区为核心的城乡共融发展布局。《官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总体规划》《咸宁市横沟科学城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梓山湖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咸安区凤凰新区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

持续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垃圾分类、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完善城市地下管网,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整治乱设乱摆、占道经营等问题,城区累计出动执法队员约17000人次,劝离流动摊贩6400处,规范出店经营7520家。拆除违规设置和有安全隐患的广告牌匾346块,条幅659条。对占用人行道车辆实施拖移3403台,清理乱停乱放共享单车1951辆,张贴违停告知书2156张。完成2020年14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实地摸底选点工作,市本级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项目正加快推进。对中心城区雨水管网进行了清淤疏通,清理雨水篦2891个,雨水井142个。

聚焦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标准,大力推动咸宁高新区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咸宁高新区获批科技部“百城百园”项目。组织申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项目,目前已通过湖北省科技厅评审。组织厚福医疗、兆舒美、世丰汽车内饰、福人金身、方片互动、金杏科技等6家企业申报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支持。重新修订咸宁高新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发展。

3.做强县域经济。

以“三带”建设为引领。推进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正在完善《陆水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两桥一路”区域经济发展方案》等。2020年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计划完成续建重点建设项目32个、总投资32.4亿元,目前各重点项目建设均在有序推进。推进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2020年拟实施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47.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9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6亿元。加快推进金塘镇柃蜜小镇、铜钟乡野樱天堂小镇、高枧乡花药小镇、港口乡桃源小镇、青山镇茶韵颐养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

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为主体,进一步完善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找准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加大力度建设12个省级成长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挥县域经济考核指挥棒作用,督导各县市区对标先进,找准差距和问题。

(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1.培植特色农业。

推进“1+6”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好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考核验收工作。杨畈农业园区被列为全国82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支持其他6个县级农业开发区突出产业特色,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园。制定了《2020年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任务责任分解》,持续推进“两精两减一增效”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油菜休耕轮作等重点工程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推进千亿农产品加工工程。制定了《关于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疫后重振加快转型若干措施的通知>的实施方案》,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工作。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全市共检查生产主体1002家次,出动监管执法2851人次,查处问题109起,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500余份。积极做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前我市无禽流感、非洲猪瘟疫情。

2.建设美丽乡村。

巩固“五线五治”成果,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巩固”暨村庄清洁行动,召开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视频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开展“百日巩固”行动的通知》。确定2020年度重点打造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41个和整治村161个,目前有关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打造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将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全面小康、文化发掘等结合起来,打造一批整治示范亮点,目前已选定崇阳县白霓镇油市村为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

推动农村公厕规范化建设改造和制度化管理养护。开展农村改厕质量大排查,引进了农村污水管道集中生化处理模式,对农村厕所粪水、厨房油水、洗涤碱水、生活脏水等四种污染源进行有效处理,使其排放达标,目前正在赤壁、嘉鱼四个村组试点。组织参加全省农村厕所革命视频培训会议,组织咸安区赴荆州松滋参加全省一类县农村厕所革命培训班。

3.优化农村治理。

引导承包地“三权”分置,支持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市943个改革村(涉农社区)和37个改革小组已全部成立经济或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完成登记赋码,量化资产总额87720.77万元。目前已有14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分红298.76万元,涉及个人股东13201人,集体股东7个。

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将乡风文明建设内涵纳入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上半年新增县级以上文明村43个。已建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890个,覆盖率达100%。积极推进宗族祠堂转化文化礼堂,目前全市1833所宗族祠堂已有1338所完成改造转化。

(八)更大力度办好民生实事

1.强化风险防控。

着力化解金融领域风险。组织开展2020年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银行保险机构网点共开展线下宣传活动1139次,参与群众人数12万人,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线上网络宣传35.6万次。严打电诈犯罪,破获案件17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6人,打掉团伙11个,劝阻疑似被骗受害人5131余人,成功止付、冻结涉案资金18533万元,返还受害人被骗资金264万元。

着力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风险。扎实开展涉稳日常研判工作,上半年共收集涉稳信息199条,召开阶段性维稳形势研判会议9次,及时处置化解了各类社会领域风险隐患,社会面情况总体平稳。

聚焦治本,在大案突破、打财断血、打伞破网等方面持续发力,纵深掘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开展云剑、净边、净网、昆仑、跨境外赌博集中整治等一系列严打整治行动,上半年刑事立案2014起,同比降16.71%,破案447起,同比降25.25%。落实“六清”要求,新侦办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1起,恶势力犯罪集团2个,恶势力犯罪团伙47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84人,破获案件144起。推行全警、全民、全域禁毒,在全省率先对5万名公职人员进行吸毒检测,破获毒品刑事案件24起,公开集中销毁毒品350余公斤,毒品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和应用。全市已投资6.82亿元,建成视频探头28886个,市“雪亮工程”指挥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综治视频共享平台、公安视频共享平台、电子政务视频共享平台已全部建成。

2.加强民生保障。

加强城乡居民医保、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推进智慧医保建设,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组织开展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政策研讨。完成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移交工作,督促各县市区按要求将工伤保险结余资金上缴至市级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目前各县市区上解基金2550.2万元。推进智慧医保建设,咸宁市是第一批接入互联网医保平台的6个市州之一。开通县域内、市域内职工医保“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功能。

推进农村低保、社会救助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印发了《咸宁市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完成了2020年社会救助标准量化调整。上半年,全市共发放特困供养金、低保金、生活补贴金、临时救助金等各类社会救助资金4.05亿元。全市发放残疾人两补62358人3775.07万元。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组织开展大米生产企业专项检查,先后3次赴赤壁开展砖茶“氟超标”情况核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抽查学校周边食品经营户110家。开展网络订餐专项整治行动,排查出涉嫌违规店铺97家。加强药械安全监管,全市共检查经营中药饮片的零售企业181家、使用单位101家,责令整改36家。

3.发展社会事业。

不断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继续实施市城区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缓解城区“择校热”“大班额”难题。组织开学模拟演练,全市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分别于5月6日、5月18日开学,初中其他年级于6月28日开学。2020年,市教育局和咸安区政府领衔市本级重点投资项目10个,计划完成投资53390万元,1-6月已完成投资6650万元,占全年计划投资额的12.46%。

抓好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印发了《咸宁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补助资金分配实施方案》《咸宁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和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咸宁市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办好咸宁市第二届运动会。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咸宁市第二届运动会筹备委员会的通知》和《咸宁市第二届运动会的竞赛规程总则》,初步制定了新的办赛方案。

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下发了《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组织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市、县、乡、村四级普查机构组建到位,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共计批复普查经费2600余万元。组织开展市县两级人口普查综合试点工作。全方位开展普查宣传,印发了《咸宁市人口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已在市级普查试点区印制发放《致普查对象的一封信》2000份、张贴海报50幅,发放知识手册400余份。

更大力度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印发了《关于2020年咸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领导联系片区的通知》和《关于咸宁市20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片区联系单位的通知》,将建成区划分为八大联系片区。编写了《咸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手册》《咸宁市20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十无十有”工作清单》和《咸宁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地考察点位创建标准(2020年版)》,有效推动我市创文工作不断提升。

(九)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打造忠诚型政府。全市政府系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以党章为基本遵循,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将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作为检验忠诚的根本标准。

2.打造法治型政府。稳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方案已获批。高质量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77件,接听咨询电话9034人次,办理公证业务2575件,办理司法鉴定业务2775件。持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将《民法典》及《社区矫正法》的宣传作为今年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开展“法治社矫 与你同行”网络知识竞赛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近10万人次。持续开办“法治热线-部门说法”电台普法栏目,上半年已播出20余期。将“咸宁普法”微信公众号升级改版为“法润泉都”,共推送信息160期、205篇。持续开展“以案释法”活动,6月5日组织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云旁听”庭审活动。

3.打造担当型政府。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政府系统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积极开展“亮身份、践初心、比作为”活动,开展卡点值守、入户摸排、监测体温、配送物资、筹集捐款等工作,用实绩行动彰显政治意识,诠释责任担当。同时,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咸宁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责任分工的通知》,全力开展援企、稳岗、扩就业工作。

4.打造服务型政府。推动不动产登记全省率先实现与水电气过户联办。助推“企业开办210”标准,共有244户企业完成登记。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通过国家级政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标准化试点评估验收。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工作,6月“一网通办”考核位列全省第三位。出台了《咸宁市12345公共服务热线暂行管理办法》,建立“好差评”系统。

5.打造廉洁型政府。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为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市本级实行最严格的压减措施,执行出国(境)经费预算全部收回、新车购置暂缓一年执行、公务接待费压缩30%、培训费、会议费、差旅费等一般性支出压减不低于40%等措施,预计可压减支出4500万元以上。截至6月底全市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92个,已开始(完成)审计项目64个。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处置资产的原则,严守国有资产进场交易的制度底线,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要求

从督办情况来看,各地各部门紧盯《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不放松,上半年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回暖。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数、新开工项目、降低企业成本等重点指标任务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省委省政府督办项目建设、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数、市场主体总量、新建“四好农村路”“美丽农村路”、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棚户区改造等重点指标任务已达序时进度。但受世情、疫情、汛情影响,市场主体活力欠佳、工业增长内生变量变化不大,我市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呈负增长,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压力较大。

下一步,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盯《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强化服务意识。大力弘扬服务企业、群众“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严格做到“十必须十不准”,更大力度优化我市营商环境。二是强化项目支撑。要抓紧抓牢政策窗口期,精准谋划重大项目,逐一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实行台账管理、挂图作战、主动对接,确保政策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三是强化助企促生产。加快落实已出台的援企、助企政策,千方百计帮扶复工复产复业困难企业,尤其是力保重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四是强化脱贫奔小康。落实好各项扶持措施,巩固脱贫成果,确保我市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是强化就业惠民生。要落实好中央和省有关稳就业的政策,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因疫情返乡农民工和应届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