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田园筑梦 乡遇美好 ——解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咸宁作为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24-03-28

南鄂大地美丽乡村。 (郑青 摄)

今年3月,湖北农产品产销对接幕阜山(咸宁)片区行活动走进通山县,助力乡村振兴。

嘉鱼县陆溪镇出产的莲藕,装箱后将出口美国。 (王楚 摄)

赤壁市茶庵岭镇,公交车卸下一批快递包裹。

崇阳县隽青家庭农场稻田喜获丰收。 (王勃 摄)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今年3月30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省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基础支撑。

田园筑梦,乡遇美好。新征程上,咸宁擂战鼓、吹号角、展作为——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与缩小城乡差距,打造“画里乡村”有效衔接;全市上下一盘棋,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共同缔造凝聚各方力量,时刻以奔跑者的姿态,在乡村振兴赛道上奋力冲刺。

“颜值+产值”

筑梦“画里乡村”升级版

时值初冬,气温骤降。

无论是赤壁陆水湖、通山九宫山、崇阳小自然,还是咸安萝卜公社、嘉鱼官桥八组、通城古瑶村,林木逐渐变色,渐染初冬的浅黄。

十里流水,木屋黛瓦,黄林寒鸦,多种乡野元素相互碰撞融合,将广袤的农村渲染成一幅“鄂南秋暝图”。

11月8日至9日,用时1天半,咸宁市委领导班子一口气跑完了一市一区四县,旨在推进全市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调研时,咸宁市委书记孟祥伟指出,咸宁要以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为抓手,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努力开创咸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咸宁乡村旅游“万千百”工程,布局攻坚的两年,是6个县域农村地区“颜值”提升最快的两年,也是乡村旅游发展最快的两年。

“十一”黄金周,咸宁乡村旅游交出亮眼答卷:

万间民宿客房入住率57.2%,累计入住6.5万人。养心谷、山水别院、鹭栖客栈等热门“打卡点”一房难求;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通山县地方农家饭特色鲜明,吸引游客竞相品尝。

在“万千百”工程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赤壁市鸡公山村涌现了一批富民产业,民宿露营、猕猴桃种植、虾稻轮作……“产值”持续攀升,农民荷包鼓了,农村环境美了,昔日贫困村蝶变为乡村振兴样板村。

近年来,赤壁改建乡村旅游客房2807间,安排农家饭桌1969张,研发特色菜20道,吸纳就业近千人。

漫步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树木成荫、花树锦簇、村道清幽,一批批“高颜值”“高产值”“高发展”的新型农村如入画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邹启学直呼“没想到”,爱用手机拍照的他,只要进入镜头的美景都舍不得删,“村里环境这么好,还有什么理由搬到城里住呢?”

咸安区贺胜桥镇山里民宿、横沟桥镇印象林花生态谷、凉亭垴美丽乡村示范点、桂花镇山水别院……武汉市旅游民宿协会会长陈金元来咸宁走了一圈后说,这里生态丰富,人文优美,乡村游有极大发掘价值,更能让当地群众深度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价值链,享受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

为持续提升农村地区“颜值”,今年以来,咸宁市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印发2023年度咸宁市乡村建设任务清单,明确17个方面40项建设任务。全市乡村建设项目已入库1245个,总投资14亿元,目前已投资3.98亿元。

乡村建设全域铺开,成效可见:

广大农村“净”了。全市日均收集处理城乡生活垃圾1814吨,完成12个村环境整治和生活污水治理,户厕实现应改尽改。

乡村教育“好”了。新建、改建73所学校校舍,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

医疗服务“全”了。157名大学生村医分配到村卫生室,县级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全面提升。

农村养老“顺”了。目前,咸宁市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任务1319户,一批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和农村互助照料中心得以改造提升。

防汛抗旱和饮水基础“实”了。全市农村19座病险水库、142口病险“头顶塘堰”除险加固工程快步推进;累计提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101.2万人,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

致富道路“通”了。全市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完成660.8公里,“四好农村路”工作由示范引领走向全面推进。

数字乡村“牛”了。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4081个,实现乡镇、重点行政村5G网络信号连续覆盖,极大改善农村信息交互条件。

在咸宁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下,通过责任层层压实,压力层层传导,农村供电、冷链物流、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农房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化和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乡村规划建设等全面开花,齐头并进。

乡村“颜值”提升,势必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的目光,进而转化为“产值”,引领旅游这个“富民经济”一路上扬。

以旅兴农、以农促旅。在鄂南大地,休闲农业、养生度假旅游新模式全面开花,当地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扶智+扶志”

解锁农民“幸福密码”

产业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后劲。

近年来,咸宁用共同缔造的理念,通过“屋场会”“村湾夜话”等形式,拿出能带领乡村发展的规划,用产业思维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扶智+扶志”相结合,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自建产业、自我造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将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链”在其中,“富”在其中。

快速发展的寄递物流,正是“扶智”的重要抓手。

今年上半年,咸安区高桥镇高桥村唐秀包装有限公司火热开工,车间30多名工人将缝纫机“踩得冒烟”。

这家深山沟里的公司,礼品布袋包装畅销海内外。公司老板娘陈恢说,“全靠快递进村!”通过快递,这家小企业每月可走4000多件货。

“去年腊月20天,山货卖了100多万!”

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鲁直民宿书苑负责人刘彩云浑身是劲,“每天发快递,多的时候200多单!”

通过建设物流中心,促使邮快合作、快快合作,通城县打通了农村物流瓶颈,确保农村快递“收得进、运得出”。

赤壁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近几年来,依托康华智慧物流园,赤壁市建成县级农村物流中心、10个镇级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140个村级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点。

年年为红薯粉销售发愁的赵李桥镇百花岭村,近三年来,通过康华物流园“供销E家”电商平台助力,每年苕粉销售一空。

村支部书记周红民算了一笔账,全村400多户村民共产苕粉约8万斤,每年收入约400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

“今年销量比以往整整翻了一倍,多亏快递公司周到服务!”通山县砂梨种植户郑亚娟感慨。

崇阳县青山镇隽青家庭农场负责人程艳反映,地里早上拔的萝卜,泥土没洗就进行包装、发货,晚上就能到达武汉市民餐桌……

她感触很深,“物流方便了,开个直播间,不光能卖到武汉,白菜萝卜通过直播甚至能销往全国各地!”

嘉鱼县围绕重点农业产业链,依托村级站点提供专属寄递服务。截至8月底,仅邮政公司“邮乐网”平台农产品交易额、消费品批销交易额就已突破1000万元,为当地农民创收近30万元。

咸安区桂花镇苗木寄件需求比较大,快递企业采取驻村设点、集中收寄、专线直配等方式为商户服务,通过物流平台销售苗木50余万件。

为了加速乡镇振兴步伐,咸宁市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目前,全市64个乡镇邮政快递网络实现全覆盖,建立乡镇网点130个,883个村直通快递。

近年来,咸宁市因地制宜,多方力量共建共享,打通直达农民田间地头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让一批批山货插上互联网、物流网“翅膀”,飞出山乡,特产变商品,实物变现金,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

今年上半年,咸宁市农村网络零售额16.23亿元,占全市网络零售额66.0%,同比增长30.6%。

咸宁市乡村振兴“扶智”,更体现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按照统一部署,当前咸宁市共有13个农业主导产业,带动10万余户农民;708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95930户农民;1172家家庭农场,带动13835户农民。

这些产业,还催生一大批乡村振兴生产车间。

近几年来,咸宁市大力发展茶叶、蔬菜、生猪、中药材、特色淡水产品、油茶、竹、桂花等8大产业,抓好产业链建设,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9家,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5家。

“扶智”,还体现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将“政策包”“信息包”“技能包”“教育包”“宣传包”等红利,件件不落向广大农村源源不断输送。

这些“柔性”的福利,却为广大农民带来“扎实”的市场信息、政策优惠、知识技能,为农民树立“要发展能发展”的坚定志向,“扶智”提档升级为“扶志”。

“梳子+篦子”

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这辆承载咸宁130多万农村人口乡愁情结的“大巴”,一个群众都不能少,一个村都不能掉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一项项惠民政策、一条条务实举措从大处落笔,从小处着手,先用“梳子”一遍遍“梳理”,再用“篦子”一遍遍“细理”,以“绣花功夫”精准攻破乡村振兴瓶颈。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成为全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首要任务。

截至10月底,该市现有脱贫户108260户363138人,监测对象2242户7656人,占脱贫人口2.11%;其中2023年新识别监测对象411户1493人,已消除风险监测对象1191户3894人。

义务教育保障方面,脱贫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2023年春,该市落实资助资金7980.89万元,资助学生109277人次;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一人失学辍学。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该市脱贫人口已按人员身份类别完成分类资助,实现应保尽保,应资尽资。

住房安全保障方面,该市安排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81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398万元,省级补助资金418万元,目前已向农户拨付危房改造补助资金597.4万元。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2023年改善农村供水人口7.76万,累计提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101.2万人。

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工作重心。

截至9月30日,全市脱贫人口外出务工15.3万人,较2022年增加4546人;全市共有帮扶车间67家,较2022年增加3家,吸纳脱贫人口773人;公益岗位安排监测对象496人,较2022年增加25人。

今年7月底,咸宁市全面完成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期满轮换工作,新选派2021名驻村干部开始走村入户;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培训班完成4136人次,切实提高了驻村干部业务本领。

领办驻村帮扶“十件实事”成绩斐然:仅55支市直驻村工作队已办成实事450件,入户遍访40552户,解决问题599件。

全市现有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1116个,开展志愿服务13.39万人次,村村组组探索建立“服务换积分,积分兑实物”等制度,村民“争着做、比着干”的乡风文明新气象初步形成。

一手牵住产业振兴“牛鼻子”,一手鼓起农民群众“钱袋子”,乡村振兴路上,咸宁奋力奔跑。